欢迎进入专科专病诊疗分会官方网站,北京荟元堂健康管理公司是专科专病诊疗分会的运行公司
官方微信
    |   联系我们     |   申请会员
会员展示

治疗痹症的临症体会—孙灵生

发布时间:2020年06月30日  来源:     分享:
孙灵生个人简历
 
一、基本资料

姓名:孙灵生
性别:男
出生日期:1958.5.3
毕业院校:北京医科大学
级别:主任医师

二、个人经历

7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75年在天安门时间整压反革命暴乱。本人小腿部位受伤,立入二等功一等奖。76年上半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8341部队,叶帅警卫员。76年8月15日,部队推荐给北京医科大学上学4年,医科大学毕业后,80年参加部队262医院工作,共12年。1992年,转业山西榆次中医院担任副院长职务,工作11年。2003年担任中医院院长职务,工作7年。2010年在北京鹤年堂中医院工作9年。2019年在广安门中医科工作至今。

三、优势

1、对风湿、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独特疗法,对肩周炎、骨关节粘连变形、强直性脊柱炎等骨病治疗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;
2、擅长各种疑难杂症,如:乳腺炎、乳腺结节、软乳癌、前列腺炎、前列腺肥大增生等各种癌症肿瘤;
3、对于肾病、胃肠病、疼痛病、甲状腺炎、甲状结节、口腔溃疡、面经麻痹等各种皮肤病治疗效果显著。

四、治疗方法

采用中药秘方内服外用热敷,中药离子导入,结合小针刀分离术治疗,见效快,治愈率高。有效率86%,显效率98%,治疗3-15天有显著效果,不用换关节,不用做手术,配合各种治疗方案,针刀后,无痛苦,当时行走,不用住院。

治疗痹症的临症体会
一、痹症之病因病机
1、人之体质不同,受邪部位有异;
2、痹症病变虽在肢体关节,实与脏腑密切相关;
3、痹症之形成,关键在于内。
二、 痹症的疼痛机理
1、气血不通、经络闭阻;
2、寒气客于经脉,脉络蜷缩或绌急;
3、寒伤营卫、脉络空虚、气郁血涩。
三、辩证施治
1、风痹(行痹)
2、寒痹(痛痹)
3、湿痹(著痹)
4、热痹(脉痹)
5、尪痹
四、病案举例
1、病史
2、主证
3、辩证
4、方药

 
经过40多年治疗痹症的临症体会
我经过四十多年的刻苦钻研,对风湿、类风湿关节炎能有效控制。对轻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7天,效果显著,疼痛减轻。严重的类风湿性腕关节、肘关节、大小关节疼痛加剧,口服中药,外用中药热敷15天,即可疼痛减轻,根据患者疼痛时间长短,采用中药辩证1疗程15天,一般分为10个疗程,即可将阳性转为阴性。
本病有急慢性之分,一般急性期过后,关节症状消失、不留后患、但也急性反复发作或治疗失宜、持续不愈而变成慢性迁延难愈之疾患。
所谓关节类,是指病变部位多发生关节处。两骨之端为节,节与节相交处为关,关为精气渗注各肢节之处所,用来濡养关节,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。如若人体某个部位关节受病,活动发生障碍,都会影响全身健康,若病邪深入脏腑留而不去,促使骨质变化,肢体关节得不到精血的濡养,骨质疏松渐变而成为畸形、导致残废。

一、痹症之病因病机
痹症是经络筋骨间的病,多由风、寒、湿三气合留于经络筋骨之间,营卫失于协调,卫外功能下降,邪气客入而成痹症。
《痹论》说: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。”风、寒、湿三气混合在一起,乘虚侵入人体,初则体表经络,继则筋骨脏腑,使关节肌肉疼痛肿胀,或重着麻木不仁。
1、人之体质不同,受邪部位各异。或在皮肉,经络筋骨,或在脏腑,由于表现的证候不一,其病各异。《素问·痹论》又说:“共风气胜者为行痹;寒气胜者为痛痹;湿气胜者为著痹。”人体感邪各有偏胜痹;邪部不同,证候各具特点。如明代医学家李延说:“风湿多侵乎上,肩背麻木手腕硬痛;寒湿多侵乎下;脚腿木重。”
2、痹症病变虽在肢体关节,实与脏腑密切相关,痹症在发病过程中,有不同程度的邪气留于经络而内舍所合之脏腑。如《素问·痹论》中说:“五脏皆有合病,久而不去者,内舍于其合也。”这是心、脾、肺、肾五脏与皮、肌肉、脉、筋、骨体内外相合而有机的联系。如果病邪留于体表不去,便会侵入与其相合的脏腑。若骨痹不愈,复感外邪便可内舍才肾;筋痹不愈,复感外邪,便可内舍于肝;脉痹不愈,复感外邪,便可内舍于心等。因此,痹症病变虽在肢体关节,实与脏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。
痹症病因风、寒、湿三邪。其侵入路径:一为皮、肌、筋、骨、脉;二为脏之愈,六府之合;所以本病发多在三阳经和三阴经相交的部位,阴阳相交部位在手足。因此,监症以手足关节病变多见。
3、痹症之形成,关键在于内因
本病特点是以肢体关节疼痛者居多,但也有不疼痛而麻木的。病久邪深,肌肤失养者多麻木不仁。如《素问·痹论》说:“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荣卫之行涩,经络时疏,故不通,不营,故为不仁。”由于外邪的轻重与偏胜和机体的状况不同,其反应各异。有的肢体局部发冷,是本身阳气少,阴气多,阴气与邪气相合则身体畏寒,局部关节发凉而疼痛;有的肢体发热,是本身阳气多,阴气少,阳气与外邪相合,阴气不能胜阳则全身发热,局部关节红肿灼痛;有的肢体关节潮润,此为逢湿所致,阳气少,阴气重,阴与湿气相合,故汗出潮润。所以《素间·痹论》中说:“其寒者,阳气少,阴气多,与病相益故寒也。其热者,阳气多,阴气少,阴气盛,两气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
痹症的发病机理,均系患者体弱,卫外不固,邪气乘虚入侵。如《素间·评热病论》中说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又如《灵枢·百病始·生篇》中说:“风雨寒热不得虚,邪不能独伤人。”外因致病虽然迅猛,但人内在因素不虚,外邪无隙可乘。

二、痹症的疼痛机理
疼痛是各类痹症所有的见证,是一种使人难于忍受的苦楚。引起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仅就其临症表现分别叙述如下:
1、气血不通、经络闭阻
气和血在人体里总是保持着冲和不息的状态。血随气行,如人之形影相随,气至之处即是血到之所。若气行有滞,血必因之而涩,气行有阻,血必因之不通,古人云:“不通则痛,即为此理。气运行发生障碍的程度不同,其疼痛程度亦异。
2、寒气客于经脉,脉络蜷缩或绌急
寒湿阴邪侵犯人体,阻涩经络,寒邪在经脉与阳气相争而形成脉络蜷缩,导致肢体关节绌急、屈伸不利。因而闭阻气血运行,不通而痛即由此产生。所以《素河·举痛论》说:“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,脉寒则缩缩,蜷缩则脉绌急,绌急则外剧小络,卒然而痛。”经脉感受寒邪以后,络气便会运行迟缓,甚至一部分留滞,伤在脉外的能使气少,伤在脉内能使气不通,气不通则血不行,故卒然而痛。
3、寒伤营卫,脉络空虚,气郁血涩
营是人体内流动着的最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。卫是指保护人体不受邪侵的生理屏障。营和卫的生理功能是营行脉中,行使脉外;营行脉管之中起着营养全身的作用;卫行脉管之外,行使着温煦体表的作用。邪侵人体首犯营卫,若寒邪伤于经脉则经脉便呈现紧缩状态而导致屈结拘挛,牵引脉络从而引起疼痛。《素问· 举痛论》中说:经脉流行不止;环周不休,寒气入经而痛。”三阴之邪最伤人阳气,阴气亏损,经脉势必虚涩而形成阳气虚,血液少,气血不足,经脉失于濡养,进而涩滞不通,此为虚寒引起的疼痛。
总之,发生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(外伤性疼痛除外),但无论发生何种疼痛,它的病理变化总离不开气和血两个方面。
上述病机,既包括一般痹症(急慢性关节),也包括顽固性尪痹(类风湿关节炎)。尪痹也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性慢性关节疾患。本病在早期有游走性的关节肿痛和活动功能障碍。晚期则出现肢体关节僵化和畸形,骨质改变并有骨和骨骼肌肉萎缩而失去劳动能力。如《三因报一·病证方论》中提到:“久而不治,令人骨节蹉跌。”这说明尪痹对人体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。本病之名尚未统一,有的叫肾痹或骨痹,又有的叫历节风、鹤膝风、鼓槌风等。名称虽异,但证候相似。如历节风之各见于《金匮要略·中风历节篇》“诸肢节疼痛,身件尪赢,脚肿如脱……。”本病特征是体痹而关节变形,不但大关节受病,小关节如手指足趾亦受病。
常出现对称性关节畸形。尪痹又一特点是疼痛剧烈难忍,痛时自觉发骨内,疼痛连筋彻骨,喜暖而畏寒,昼轻夜重,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,女性多于男性。
本病机理,外因是风寒湿毒四邪,相互渗透而致病;内因是肝肾虚弱不能御邪,邪气乘虚入侵。其病变部位在筋骨,筋属肝骨属肾,肾为寒水之脏,属阴而寓元阳,肾阳虚弱不能御邪,寒湿之邪乘虚进犯,邪深入骨,骨为肾所主,联骨之筋膜又为肝所司,邪犯关节必然累及筋骨。寒湿、痰浊、贼风互为影响,疑不散,阻闭经脉,流注关节,导致气滞血涩。因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精微物质,也就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。由于气滞不行,血涩不足,人体中不能保持一定的血量,骨骼筋膜失其所养,势必寻致筋骨病变。如《灵枢·本脏篇》中说过:“血和则经脉流行,营复阴阳,筋骨劲弱,关节清利。”这里的血和,指的是血量的充盛和运行的正常。血液虚少失和,筋骨失其所养逐渐形成筋挛骨松而关节变形,强劲失灵,关节僵直不能屈伸。由此可知,历节的发病机理比一般痹症更为复杂真是如油入面,易渗难分,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。

三、辩证施治
痹症发生,入侵人体而为病。从原因上分:风气多于寒湿,游走无定处的叫行痹,寒气多于风湿,疼痛较重的叫痛痹;湿气多于风寒,重着不移的叫著痹。从四时受邪病位上分:发生在春天的为筋痹;发生夏季的为脉痹;发生长夏至阴的为肌痹;发生在秋季的皮痹;发生冬季的为骨痹。如病邪深入脏腑,又分为心痹、肝痹、脾痹、肺痹、肾痹、肠痹、胞痹等病名。
治疗痹,根据多年积累的丰富的经验,采用内服、外用中药热敷,可以为法。历代医家治疗痹症,首重调养气血,以扶正为先,兼而除邪,疏通经络为主。从整体观念出发,治病求本,针对病因,掌握病机,以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原则。依据病因和临症表现、以风痹、寒痛、湿痹、热痹和尪痹等分述如下:
1、风痹(行痹)
主证肢体关节疼痛,游走不定,麻木兼作或红肿痛。其关节病变又常以腕、臂、肘、股、膝等处为重。常有恶风发热等表证。舌苔薄白、脉浮缓或紧弦。
【辩证】风寒湿邪,闭阻关节,风邪偏胜。
【治法】养血祛风,散寒除湿,疏通关节为治。
方药加减法:
全当归30克、苍术12克、独活10克、防风10克、秦艽10克、稀莶草15克、桃仁10克、红花10克、伸筋草20克、威灵仙12克、桂枝6克、麻黄6克、制附子6克(先煎20-40分钟)。
2、寒痹(痛痹)
【主证】关节肌肉剧痛,或遍身疼痛,腰背肿痛不能转侧,关节屈伸不利,患处不红不热。得热痛减,遇冷加重。舌苔白凡舌暗不红者为寒盛,脉沉弦或迟紧。
【辩证】风寒湿邪,闭阻关节,寒邪偏胜。
【治法】温筋散寒,祛风化湿。
方药加减法:
麻黄10克、酒当归20克、白芷12克、干地黄20克、乳香12克、没药12克、木瓜15克、地龙12克、伸筋草30克、追地风15克、酒百芍5克、威灵仙15克、牛膝15克(酒洗)、制川乌6-12克(先煎20-40分钟)、上药配白酒1斤半浸泡一周,每次服15毫升,每日三次可加速疗效。
3、湿痹(著痹)
【主症】关节肌肉疼痛,肢体重着麻木,痛处固定不移、或左右、或臂或腿、痛处发凉或不凉。体虚自汗,四肢无力,关节屈伸不自如,或有皮下结节,皮肤骚痒。舌体后,苔白腻,脉濡缓或细。
【辩证】风寒湿邪,闭着关节以湿邪偏胜。
【治法】行湿健脾,祛风散寒,通痹活络。
方药加减法:
苍术12克、薏仁20克、萆薢12克、威灵仙12克、防已12克、全当归30克、独活10克、海风藤12克、稀莶草12克、伸筋草20克、丝瓜络12克、牛膝6克(酒洗)、茯苓皮皮30克。
4、热痹(脉痹)
痹症固于寒者固多,但热者在临症中亦不罕见。
热痹之形成,既可由于患者素体阴虚,蕴热内伏与湿邪相博而成;亦可直接感受风湿热毒,内蕴关节而成;或热为寒郁,气机不通,久则寒亦化热而此疾。热痹之名又称脉痹。如《张氏医通》中说:“脉痹者,即热痹也……其证肌肉热极,
皮肤如鼠走,唇口反裂,皮肤色变。”
【主证】以上下肢、肩、肘、指、膝、踝、趾等关节处红肿焮热疼痛,痛不可触,状若针刺,逢冷痛减,遇热加重,其痛或半日或一日,此处痛减红肿消退,又走窜彼处关节引起肿痛,往复交替不已。常兼有发热口渴,烦躁多汗,或肢体局部呈现红斑,舌质红,苔黄或少苔。脉数或弦紧。
【辩证】伏邪内蕴,关节不利,湿热化毒伤营卫脉络,闭阻气血运行。
【治法】清热解毒利湿,宣痹和血通络。
方药加减法:
黄连10克、生地30克、金银花16克、生石膏20克、栀子15克、晚蚕12克、知母10克、赤芍10克、地龙12克、竹茹10克、升麻6克、桑枝60克、黄柏10克酒炒。
临症若见关节红肿重者,加丹皮、穿山甲、乳香、没药、皂刺,热青偏盛者,加犀角(或水牛角),败酱草,病久阴虚低热者,宜去石膏、黄柏,加生鳖甲、地骨皮、青蒿、银柴胡。
上述治痹四法,仅就其邪气偏胜而言,但痹症总的治法脱离不开辛散温通,活血祛瘀。因为无论何种邪气客于经脉,都是人体阳气虚弱,邪气乘之而成痹。应在消散邪气的同时着重温通经脉,助阳行气。新得之痹,祛邪而兼扶正,佐以顺气之药。久病又当扶正而兼祛邪,养血活血,培中固本。
五、尪痹
凡是关节变形的痹症,均可称为尪痹。本症由于病情复杂,寒热虚实互见,往往给辨证施治带来一定困难。仅就其典型的历节风,鹤膝风等症状浅述如下:
1.历节风(痛风、白虎历节风)
本病以关节红肿、僵直、畸形、疼痛剧烈如虎咬,昼轻夜重,脊柱变形,关节肿大似脱,臂骭枯细,甚者不能屈伸,失去正常活动功能。
由于人体素质和病变部位不同,又有湿热历节、血虚风扰历节、风湿相合历节、寒湿历节等病名。仅将湿热和寒湿两种历节分述如下:
1、湿热历节
本病形成,是湿热之邪蕴结于经络筋骨之间,久而不去郁闭化热,热燥却伤津液,筋骨关节失于濡养,故而肢体变形,身体赢弱,形气不足,所以脚肿如脱。如《素问·生气通天伦》中说:“因于湿,首如裹,湿热不攘,大筋软短,小筋弛长,软短为拘……
【主证】肢体关节经常疼痛,四肢和脊柱、腰骶诸关节部分肿大变形,病变关节周围肌肉萎缩,逐渐变成畸形,甚而拘急挛缩,强直僵化,活动不能自如,身体疲削,脚肿如脱。舌红、苔黄、脉数或滑脉。
【辩证】湿热内伏,化热成毒,损伤营卫筋骨,气滞血瘀,关节失利。
【治法】清热解毒,补肝肾荣血脉以利关节。
【方药】
干地黄30克、知母15克、酒黄柏10克、杭白菊15克、石斛15克、晚蚕沙15克、薏仁20克、补骨脂30克、续断12克、防风10克、金银藤20克、鲜桑枝60克、牛膝10克、五加皮10克。
2、寒湿历节
本病形成,是寒湿邪气内伏,久恋不去,寒与湿均为阴邪,易伤人体阳气。督脉又是阳气充沛的部位,阳气虚弱,寒湿之邪滞留经脉,闭阻阳气运行而成痹。如《素问·痹论》中说:“凡痹之类,逢寒则急,逢热则纵。”
【主证】关节疼痛彻骨,挛缩拘急,僵直不可屈伸,昼轻夜重,得热则轻,逢冷加重,肢体畏寒发凉,身体赢弱,脊柱弯曲不能自如活动。舌质淡或黯、苔白腻,脉沉紧或弦细。
【辩证】寒湿凝聚,留滞经脉筋骨,气血阻寒,筋骨受损。
【治法】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,精血不足者,补之以味,病久邪深,损及脏腑,虚实互见者,宜缓图之。应从补肝肾为主,佐以散寒化湿、养血荣筋,祛瘀活络为治。
【方药】
干地黄30克、生麻黄10克、酒白芍12克、黄芪20克、威灵仙15克、防己12克、制南星12克、伸筋草20克、炙山甲12克、独活10克、甘草12克、五加皮12克、制附子12克、全蝎3-5克、蜈蚣5条。
蜈蚣、全蝎均研细末水冲服,或兑煎剂中合服。
上肢关节较重者,加片姜黄、羌活;瘀血明显者,加乳香、没药、皂刺、苏木、血竭面(冲服);骨质变形严重者,去伸筋草,加透骨草、自然铜(醋淬先煎)。
湿热、寒湿历节,邪气蕴久不去,均可化毒。瘀血与蕴毒结合凝聚,阻滞经络,障碍气血运行,阻郁程度愈甚,其危害性越大。更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和病邪寒热挟杂相互转化,往往开始为热证,而后转为寒证。有的开始是寒证,在病势发展过程中,又出现热症现象,经过治疗后又转为寒征。病理变化错综复杂,其特点是寒与热两方面都挟杂着湿邪,故此氤氲难分,病热迁延多成慢性疾患,短期很难治愈。
2.鹤膝风
本病之名见于《征治准绳》又称:“膝游风”、“膝眼风”,其病变多在膝关节。日久则关节腔内积液。肿大变形,胫骨变细。此乃阳虚邪恋,虚实互见。本病多由历节风逐渐转化成。若患处肿胀溃破后,脓出如浆或黄色粘液。本病近似现代医学中的“结核性关节炎”和“化脓性关节炎。”
【主证】脚肿行走困难,两膝肿大而痛。腿变细,形似鹤膝之状。初走舌红、苔白腻、脉浮紧;久则舌淡苔滑,脉沉缓或迟细无力。
【辦证】寒热交错,伏邪化毒,闭阻气血运行,损伤筋骨。
【治法】初起宜散寒解毒,活血化瘀。
【方药】
干地黄30克、全当归30克、白芷12克、川芎12克、清半夏10克、麻黄16克、炒苍术12克、厚朴12克、干姜10克、生姜20克、连皮茯苓20克、肉桂6克、桂枝10克。
病久不愈,膝关节肿痛,局部色白,此为正虚邪恋,径络瘀滞。治宜补肝肾,益精髓,助阳行气,化毒祛瘀活络。
【方药】
生地20克、熟地20克、麻黄10克、川芎10克、全当归30克、白芍15克、何首乌20克、黄芪20克、独活10克、杜仲10克、人参10克、炙甘草12克、生姜20克、牛膝10克、酒洗、制附子12-15克、五加皮12克。
本病如溃后日久不愈,脓出清稀者,可单用生黄芪二百克,浓煎每日一剂,分两次温服。
治疗痹症,如关节疼痛、挛寒则急、骨质变形畸形等症状,皆需要外用热敷,即可散寒化湿、养血荣筋、活血化瘀通络。
【热敷方药】
威灵仙16g、鸡血藤10g、路路通12g、海风藤10g、苏木10g、马钱子10g、络石藤10g、红花15g、白芥子15g、没药10g、川芎12g、骨碎补30g、血竭10g、秦艽10g、乳香10g,加减。
【体会】
第一,痹症为《内经》风、痹、萎、厥四大证之一。痹之形成,与人体阴阳失调、气血不足、营卫不固和风寒湿三气与之相合是分不开的。如遇寒冷则发者,属寒邪偏胜,寒盛则痛重,寒湿之邪,客入经脉,留而不去,则深陷脏腑,此为痹证之常。若患者是阳盛阳虚体质,风寒之邪入侵,日久不去,内蕴化热转而为热痹;或因血虚生热、生风,脾气虚则生湿,湿热㽫盛于经络,而见口干,心烦热,大便秘,此为痹症之变。
第二,痹症辩证施治,应首重病机,审证求固,揆度奇恒之变,以测病之浅深也。临症时要细心审察正邪相争的不同时机,因势利导,如体质素弱者,应首先考虑气血生机,因为气血是人赖以养生之本,抵御邪气之根,若置根本于不顾,专事祛邪而忽视扶正,辛热燥烈之药猛投或长期服用,势必劫伤津液,枯涸气血之源,不但疾病不去,反而促使体质更加虚弱,以致病情变化从生。贻害非浅。治病求本,治痹亦然。分清邪正虚实再进而分析病因,不能只看到寒的一方面,而忽视热的一方面。
第三,治痹方法,内服,外用热敷。一般初起急性发作时多偏于邪实,以散风解表除湿,宣痹止痛祛邪为主,兼顾扶正,以邪尽为务。祛邪是为保存正气,从而达到治疗目的。至于病久迁延不愈者(此多偏于正虚),当固本扶正而兼祛邪,扶正是为调理阴阳,促使气血生机,增强抗病能力。凡久病不愈者,均属慢性疾患,宜固本为先,徐缓图之,切勿操之过急,昨方今改,欲速而不达,徒劳无益。只要辩证准确,服药后无不良反应,应坚持服用,不可中断而贻误病机。
第四,治痹选方用药和药物之间的配伍,对疗效也有很大关系。组织处方要符合“法”的要求。处方和用药,应首先考虑药物之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,控制其短处,发挥其长处,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。在具体运用上,如过用寒凉解毒药物的同时,应佐以温性药,常用的如肉桂、桂枝、干姜、生姜等;过用辛温大热的药物时,应佐以滋阴药,如玉竹、知母、熟地、玄参等;过用滋阴药物时,要防止其腻䐔滞胃,产生胸闷胃满的副作用,应佐以砂仁、陈皮、杜仲之类。又如治疗寒湿痼疾中的尪痹,常用乌头与麻黄配伍,取其表里共济,内外授散之功;治疗外寒里热之痹,常寒热之药同用,如川乌与石膏配伍,取川乌驱逐外寒,石膏清解里热,两者配伍相互制约而发挥其各有特长;痹症拘急,关节屈神不利,常以木瓜配桑枝,取其缓急舒筋,祛风而兼活络;痹症日久,邪陷脏腑,肝肾受损,累及督脉,常用生鹿角配伍杜仲补肝肾之虚,滋养精血,益督脉助全身之阳气,强腰膝壮筋骨,行血舒筋活络,宣痹止痛。古人在长期临症实践中认识到杜仲能使筋骨相著,常用于肝肾亏损而邪气深陷的慢性玩固性痹症。总之,理法方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,药物选择配伍得当,能发挥药物各具的特长而增加疗效,同时又能控制其偏胜之弊,使偏寒而不败胃,偏热而不辛燥,长期服用而无害处。
另外,煎药和服药方法,也都对治疗效果有极大影响。如对于川乌、草乌和附子等辛热燥性有毒之品,均应先煎20-40分钟,使其毒性减弱,即使用量大些也不会发生毒性反应。如果出现中毒现象,可用绿豆六市两、生甘草三市两、煎服解毒;或在用乌头等有毒药品时配伍甘草以缓解毒性。治痹药物用量,可根据年龄大小、体质强弱、邪气盛衰和时令气候等具体情况,灵活掌握。
第五,尪痹是一种慢性玩固性疾病,由于病位深,病程长(几年甚或几十年),反复发作,一般都有程度不同的关节变形或脊柱弯曲而形成驼背,失去正常姿态和活动功能,其中正虚邪实的表现特别明显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患处疼痛剧烈,纯用祛散止痛之剂无益,应以扶正而兼祛邪,须用补益肝肾,填精补髓之法。因精血内枯,骨失濡养,非血肉有情之品,难以收效,故常用羊肉与附子同服,攻补兼施,扶正而祛邪,促使气血冲和,阴阳共济。扶正之本重在脾胃之气,中土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精血足则肾气旺,肾气旺则骨髓生,筋骨得以淖泽荣养,以期失去正常功能的肢体关节逐步恢复。
 
笔者中医主任医师

孙灵生